西北建设考察团,这虽然是一个听起来很陌生的名字,,为西北开发留下至关重要的一笔。时至今日,当年考察团的许多故事,依旧扑朔迷离,令人感叹。
,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二次西北开发高潮。在这个大背景下,为西北大开发而组建了一个规模盛大的考察团,在西北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察,最终写出了一本13册考察报告,详细记载了当时西北的现状和开发西北点点滴滴的认识。
这个考察团和一个文化名人有关。他就是罗家伦。罗家伦,字志希,笔名毅,浙江绍兴柯桥镇江头人。 1919年在陈独秀、胡适等人的支持下,他和傅斯年、徐彦之成立新潮社,出版《新潮》月刊。五四运动爆发后,提出了“外争国权,,起草了五四运动的宣言,命名了五四运动。由此,名扬国内外。后来,罗家伦长期致力于大学教育。这样一位人物,原来和甘肃有着一段关系,而且这段关系是为建设甘肃而发生的。。
1943年6月至 1944年2月,民族危亡之时,罗家伦率领“西北建设考察团”到西北考察。
罗家伦他们在甘肃究竟发生了哪些故事呢?今天,就让我们聆听这段往事。
八分浓艳在兰州,罗家伦的故事从一首诗句开始
说起罗家伦,许多人并不陌生,但要说到罗家伦和甘肃的关系,却鲜为人知。这个故事要从罗家伦的诗句开始。罗家伦在甘肃写过不少的诗句,其中有写道:“一年四度过兰州,历尽春寒阅尽秋。”(《三飞迪化四度兰州》),“燕子矶边五月榴,那如红叶带霜稠。若聚名城品秋色,八分浓艳在兰州。”(《重庆抵兰州见红叶缤纷最饶秋意》)。其实,在罗家伦与甘肃有关的诗词中,最精彩的是《玉门出塞》,这首词大概写于1934年,随后作曲家李惟宁为这首词作曲。随之,《玉门出塞》在许多地方传唱,,有人认为它是二十世纪的中国经典歌曲之一。
不过,罗家伦写《玉门出塞》时,他似乎没有到过甘肃。他真正实地感受甘肃乃至西北的风情,就是带领西北建设考察团来甘之时,这在当时是一个规模庞大的考察队伍,可以说是一个在历次西北考察中最全面、最综合的团队。
西北建设考察团,1943年6月7日从重庆出发,先后考察了陕、甘、宁、青、新五地,考察队汇集了各方面专家,除罗家伦外,还有杨钟健等20多位专家,几乎都是当时顶尖级的学者。他们一路走一路考察,行程1.7万公里,历时9个多月,最后在甘肃天水编写报告,结束考察。在当时的条件下,确实是一个大突破。
为何要搞这么大动静,进行这样的一个考察呢?这和当时局势密切相关,太平洋战争爆发后,西南国际大通道被日寇截断,西北国际交通线就愈发重要了。这条线路不仅是接受苏联援华物资的通道,而且也是连接印度洋的通道,有不少国际上支援的战略物资从印度转道新疆,然后运抵抗日前线。当时,英国大使就曾提过这样的建议,对华接济的军械要开辟新的路线,他建议假道苏联,然后经西北国际大通道运送到各个抗日前线。
自然人们的目光就转向了西北。不过,,所谓的西北大开发说得多做得少。有人就曾批评过,发展西北之声甚嚣尘上,理论虽多,实行很少,不少人都是在夸夸其谈。
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,详细考察西北,为进一步开发大西北做准备,就是必须的举措。
捆绑式任命,罗家伦左右为难
罗家伦没有想到考察西北的重任会交给他。他当时赋闲在家。另一方面,不少人盯着西北建设考察团团长的位置。巧合的是,就在政界要人王世杰找罗家伦谈话的前十天——1943年2月2 日,罗家伦还在杂志上发表有关建设西北的文章,回想汉唐时期西北的繁荣,呼吁人们为开发大西北出力。
王世杰和罗家伦谈话,请他担任西北建设考察团团长,这正合他意。2月16日,西北建设考察团的领导人选名单公布了,罗家伦为团长,荣秀峰、邹秉文为副团长。谁知,这时荣秀峰却节外生枝。他对罗家伦任团长一职颇有微词,不愿意当他的副手。不过,罗家伦虽赋闲在家,声望却非常高,他是五四运动的先锋人物,自然不必说,而且先后任清华大学校长、中央大学校长,其号召力、影响力,自然是别人无法比拟的。
这背后,还有另一番考量,。这事早在1942年夏天就开始酝酿了,可是一直定不下人选。最后,重任压到罗家伦身上。这个监察使自然不好干,因为当时盛世才在新疆的跋扈残暴是有目共睹的,罗家伦也不愿意干。
1943年1月,他推辞了四五次,但都推不掉,最后在团长和监察使“两者必须担任”的要求下,他才勉强答应。
考察团的任务是了解西北五省的现状,,。此时,,而当局才真正关注起西北建设,的确有些晚了。好在这次,,考察团涵盖了12个重要部门,在考察团员的组成上,也是相当的务实。
为啥这样说?参加人员中有一半以上都在西北当地任职,而且是了解西北,相对干出成绩的人。比如袁翰青,著名化学家,当时是西北科学教育馆馆长(今甘肃省博物馆前身);沈怡,德国留学生,博士,是甘肃水利林牧公司总经理;汪国兴,畜牧专家,甘肃农业改进所所长。
6月7日,考察团从重庆出发时,人员只有8人。出发时,罗家伦还说了一句非常有名的话,他们决定:“不是飞了去,而是滚了去”,其实,就是说坐着汽车,实地逐一调查过去,而不是坐着飞机,俯瞰一下。
一路调查,一路演讲,痛批旧风俗
他们出重庆,过成都,西北最先考察的地方是汉中褒城,然后翻越秦岭,进入关中。再从宝鸡乘坐火车到西安,分头行动考察关中各地,在陕西考察了18天。
7月11日,考察团经过陕西长武、甘肃平凉抵达兰州。此时,早已在兰州等候多时的其他11名成员也加入到了考察团中。在兰州,考察团做了为期10天的调查。一路上,考察团调查得非常仔细,大体上有两种方法,一是走访各地政府部门,获取相关资料。其次,召开小范围的座谈会,详细了解当地情况。同时,考察团也通过各种办法,了解当地,判断各地的真实情形。第三,考察团按照不同行业,分头到各地调查实际情况。
甘肃一些地方有女孩缠足现象,就让罗家伦深恶痛绝。他看到在乡下,七八岁的女孩子还有缠足的,脚被摧残成了一点点,女孩子走也走不动,他看见就生气得不得了。尽管他痛批一些地方县长等官吏,可是,等他走了以后情况照旧如此。
这样,考察团还多了一个任务,沿途举行演讲,、普及各种科学知识。罗家伦在整个考察中,举办的演讲就达一百多次,听众超过二十万人。考察团在甘肃境内,考察了29天,之后进入新疆,在新疆考察77天,再返回兰州,先后考察青海、宁夏。
1943年12月17日,考察团到甘肃天水,借住在宝天铁路局提供的宿舍中,开始整理报告,大约三个月后,长达13册的报告完成。这个报告上,对西北大开发提出了大量建设性意见和建议。
而罗家伦并没有走完全程,他多次往返重庆、新疆之间,一年中四过兰州,也写了不少诗。 罗家伦在兰州期间,多次到兴隆山祭奠成吉思汗灵柩,写了两首:泉绕石根道,日移杉影幽。角声红叶襄,人感万山秋。(《深秋重游兴隆山,时值成陵小祭闻吹角》)谷风来涧底,红叶扑楼头。太白泉边醉,马衔山外秋。(《饮太白泉边望马衔山积雪》)。
这些诗句,读起来,清新之风扑面而来。尤其那句:八分浓艳在兰州,一句就让人记住了兰州。
兰州老王原创作品,非书面经授权,谢绝任何形式转载
友情链接